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卓越财经法治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初探(2)

来源:财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卓越财经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启示 在最大限度整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各财经院校现阶段都已经初步确立了财经法治人才的培养

二、卓越财经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启示

在最大限度整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各财经院校现阶段都已经初步确立了财经法治人才的培养模式。经过培养,一部分在财经领域有所建树的青年法治人才也开始逐渐崭露头角,因而可以看到各高校已经施行的培养模式是具有一定可取之处的。基于此,笔者对比借鉴各财经院校的具体实践模式,剖析卓越财经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经验和发展规律,以期为各财经院校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与启示。

(一)革新人才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处于应用型、复合型卓越财经法治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地位是在前文中已经多次提到的“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环节能够引导卓越财经法治人才实施培养方案和运行保障机制从根本上有序推进。当前,重视学习理论知识而忽略培养学生实操能力的问题,就是基于各财经院校不成熟的培养理念所造成的。法学是一门应用型、实践性很强的市场化学科,如果不改变这种培养理念,各财经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将会逐渐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

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在《意见》中明确要求,未来十年,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我国各高等院校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任务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这应当成为各财经院校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及基于现有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财经院校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确立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培养目标,为其他财经院校提供了科学的借鉴启示。首先,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历史、教学设施和地域条件,充分整合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科学、合理地确定卓越财经法治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其次,财经法治人才培养的核心重点应当集中在塑造学生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以及提高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两个方面。最后,争取培养出一批既满足市场化竞争需要的、具备扎实的法学理论实践和财政金融行业基础又兼具各财经院校特色学科内涵的优质青年法治人才。

笔者通过整理《意见》中关于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标准,总结归纳出卓越财经法治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第一,卓越财经法治人才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格和坚定的法律信仰。各财经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更应当在市场化背景下坚守法律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职业操守和法律信仰,由内而外崇尚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内核。第二,卓越财经法治人才应当具备能够妥善处理社会经济问题的理论实践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法学理论层面的思维方式,又囊括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并处理财经法律实务问题的行为方式。第三,卓越财经法治人才应当全面涉猎经济学、管理学的知识,以进一步丰沛自身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构。第四,卓越财经法治人才应当具备优秀的法律实践操作能力。

笔者认为,各财经院校除了需要科学、成体系、有前瞻性地把握课程设置以外,应当妥善解决如何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如何通过合理增加实务课程比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加大对学生推理能力、解释能力、论证能力、探知能力等法律职业能力培养问题。

(二)注重协同育人,创新培养机制

所谓协同育人,是指高校与专业机构、用人单位以及合作院校之间定期开展的合作交流机制,主要包括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两个层面。在校内校外层面,各财经院校可通过多种途径与专业机构、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卓越财经法治人才,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执业律师、注册会计师、证券从业者、企业HR等从业人员都可以进入高校课堂,为法学专业学生讲授实践课程内容,充分融合社会优势资源。在国内国外层面,有能力的财经院校可以通过合作办学、交流访学等渠道与国外发展经验比较丰富的高等院校、学术机构密切合作,通过互相派遣访问学者、互相选派交流生、共同举办远程专题研讨等方式,集中双方甚至多方优质资源高效培养卓越财经法治人才。而本文所称创新培养机制,就是基于这种协同育人理念的具象的操作运行机制。通过丰富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两个层面的合作资源,不断拓展卓越财经法治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路径。

事实上,我国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省属财经院校针对上述两个层面的理念开始了探索性的尝试,具体实践路径包括共同研发编排社会实践课程、共建共享社会实践基地等,部分学术研究水平较高的财经院校还与国外多所政法、财经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起长期的卓越财经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在师生互访、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教育部、中央政法委此次出台《意见》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老调重弹”,而是从国家层面对这种协同育人的创新培养机制予以充分肯定,要求各财经院校将随机性的合作成果不断转化为全方位、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高水平的卓越财经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文章来源:《财讯》 网址: http://www.caixunbjb.cn/qikandaodu/2021/0216/587.html



上一篇:人才培养模式下财经类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下一篇:谚语摘选

财讯投稿 | 财讯编辑部| 财讯版面费 | 财讯论文发表 | 财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财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