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构建磁力课堂的秘诀 ——以财经类课程为例*(3)

来源:财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教学理论是教师统摄课程的灵魂和追求的境界,案例是构筑理论大厦的建材。可以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引入大量的案例,为课堂注入时代的活水。讲授风

教学理论是教师统摄课程的灵魂和追求的境界,案例是构筑理论大厦的建材。可以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引入大量的案例,为课堂注入时代的活水。讲授风格力求亲切自然、生动形象。

例如在讲“隧道挖掘”的时候,可以用“制冷大王”顾雏军涉嫌挪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的案例,阐述“大股东从企业转移资产和利润到自己手中,侵占小股东权益的做法”就是一种隧道挖掘,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晦涩难懂的概念,更对上市公司的运营有了真切的体验。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将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相联。

(三)教学手段应用先进,制作精美,形象直观,相得益彰

教师可以适当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为提升教学效果增添色彩。课件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动静相宜,每一个细节都要经过用心处理,形象而有效的辅助教学内容,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比如在讲“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矛盾与均衡”时,可以采用一个“天秤”的素材,并制作“平衡摇摆”的动画,体现出各个利益相关者在既有矛盾的基础上,取得均衡的妥协效果。

五、结束语

每一节课都会有遗憾,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在教学之路上,教师应该怀揣赤诚之心,脚踏实地,构建磁力课堂,提升教学效果。

[1]陈宝生.高等教育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N].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2018.

[2]Cortazzi M,Jin of learning:language classrooms in China[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169.

[3]张楚廷.大学里,什么是一堂好课[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3-76.

[4]张静华.本科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现状及其效果[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23):10-17.

[5]王金龙,杨伶,何叔飞.传统价值观、课堂沉默行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9):89-95.

[6]黄先政,张朋.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07):130-133.

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明确把“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作为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提出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1]课堂教学则是本科教育的核心内容。然而,当前的大学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电视教学法、参观教学法层出不穷;逃课、翘课、旷课、迟到屡见不鲜;老师缺少激情、学生心系手机;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堪忧。因此,如何增强课堂磁力,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一名高校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一、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一)沉默式课堂普遍存在好的大学课堂应该是温暖而积极的,充满语言、心理、情感的互动交流,观点和思想的碰撞启发,思维在这里得到锤炼,情感在这里得到升华。但是,现实却是大部分中国课堂都是沉默式的,学生很少参与课堂讨论,也不会主动提出问题,总是做“顺从的听众”。[2]正如张楚廷所言:“大学普遍的沉闷状态是令人忧郁的,课堂本是一个应激起大脑风暴的地方,但是它寂静得令人可怕。”[3](二)师生交流互动不足师生交流互动作为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是增强课堂磁力的突破口。教师通过鼓励提问、组织讨论,给予学习反馈、考核评价等行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以此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4]然而,在高校教学实践中,教师多半是“传统下的独白”,学生则往往“非暴力不合作”。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在台上拼命,学生在台下养病。原本有益有趣的学习,变成了苦不堪言的枯燥乏味。(三)课堂教学泛娱乐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感。但近年来高校课堂上滥用和乱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有些老师单纯追求精美图片、绚丽动画带来的“眼球效应”,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课堂教学出现泛娱乐化倾向。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笑声连连,实际上只是哗众取宠,这种泛娱乐化有悖于大学之精神。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学习是一个理性思辨的过程,只有经过深刻的思考和领悟,才能体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发现和宝贵收获。“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泛娱乐化的课堂教学风潮,只能导致学生满足于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做不到入眼入耳,走心走实。二、大学课堂教学失彩的原因(一)传统的教学文化导致学生习惯了被动教育我国的教学文化深受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尊师重教,认为“教”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权威性,学生变成了教师支配的对象、教学活动的附属者。教师拥有对教学活动的绝对主导权,可以从自己的偏好和风格出发,选取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方法都适合学生。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不高。毫无疑问,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了沉默式课堂的普遍存在。[5](二)“重科研 轻教学”评价体系导致教师无心于课堂教学教学工作本应成为高校的中心工作,但现实中,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日益严重。科研早已越过教学,成为广大高校快速赢得社会声誉和办学资源的首要方法与路径。衡量教师水平的指标主要体现在发表论文的级别、承担的课题、争取到的科研经费等科研指标上,而教学相关的指标少之又少。科研是硬指标,教学是软指标。一味追求科研,就会忽视教师对学生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以科研考察为核心,必然对传道授业解惑的崇高职业大打折扣,教师对于这个职业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必然有所降低。[6]在这种指挥棒的引领下,高校教师们更愿意专注于投资回报高的科研项目上,而对于课堂教学这样的本职工作反而避而远之,应付了事。(三)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落后目前,高校对教学管理采取“简单量化”的管理模式,强调整齐划一、重量不重质。对于教学工作硬性约束多,人文关怀少;口头表扬多,实际奖励少。对于课堂效果的把控,也仅仅停留在学校督导、同行督导和学生评教的形式上,而这三种形式又都有各自的弊端。学校督导的老师多非本学科,不见得能够恰当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同行督导多为本学院老师,存在人情因素,督导效果流于形式;学生评教结果考虑到对教师的影响,很多学校并不公布,只是作为评价体系的参考,而不是衡量标准。综上所述,这种简单量化、形式单一的教学考评体系,必然带来课堂教学中的形式化、功利化倾向,将教师的追求引向对可量化的教学指标的关注上,至于费时费力的教学改革、不可量化的课堂教学效果,则基本上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三、增强课堂磁性的方法(一)教学如作诗,功夫在诗外1.结合时代特点,引入课堂活水死守教材,照本宣科,必然招致学生倦怠,课堂毫无吸引力。要想让学生上课不走神,就要将教学内容与时事热点、生活趣事相结合,使课堂如美人般有骨有肉,教学理论为骨,统领全局;案例趣事为肉,相得益彰。2.苦练内功,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庖丁解牛》中有一句话:“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焉。”任何一节课,都要追求这样的境界。而这样的境界,非等闲功夫能至,教师必须能纵观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前沿,深究课程的全貌、章节和论点,熟知科学的理论、实例和概念,提炼严谨的要义、结论和观点,纵横捭阖。这个过程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久久为功。3.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课下交流课堂固然重要,课堂外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和对学科兴奋点的引导更重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想让课堂变得有磁力,仅仅是知识面的游刃有余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人生三大幸福,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所以,教师要和学生交朋友,通过望、问、听、问卷等各种途径了解学生,学生的思想、性格、兴趣、爱好、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等都应该是教师关心的问题。(二)教学如恋爱,兴趣是关键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就像谈恋爱,不能强迫,也不能靠老师单向度的付出,而要吸引学生爱上学习。所以,教师要学会“勾引”和“撩拨”,“勾”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用语言黏住学生”的方法就能起到激发兴趣的效果。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灵不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话艺术,可以通过幽默诙谐、激情机智的教学语言,让课堂不再沉闷,让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成为每个学生探索的目标,让学生主动思考并且迫切的发表想法。(三)教学如烹小鲜,重在巧设计教学就像是烹小鲜,各种材料的辨别、甄选、删减、整合和投放顺序,都需要根据食客的口味,提前设计好。炒菜如是,教学亦如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素材搜集、文本解读、课件制作等工序都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也需要认真思考。教学设计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把握好讲授的火候。何处该讲,何处不该讲,何处重点讲,何处一言带过,都要精心设计,而不能平均用力。在很多教师看来,将知识点和难点“讲深讲透”是一堂好课的标志,总是不放心或不相信学生有自己选择、消化知识的能力,喜欢代替学生思考,把“知识”咀嚼得“稀烂”,“填鸭式”地灌给学生。这样就强行剥夺了学生自我启发、自我探究的权利,体会不到“为学”的乐趣。因此,要对教学内容分清层次,对于很难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点,必须讲透;对于学生能够从实践中轻松获得,或者通过简单推理就能理解的知识点,就无需讲透,甚至可以让学生讲,教师点评。四、财经类课程教学案例财经类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难度,需要相应的实践知识储备。本文以《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为例,就构建磁力课堂提出相关建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注册会计师的考试课程,教材内容繁杂,语言晦涩难懂,理论高深,个别章节知识点需要一定的计算。(一)教学内容组织合理,开掘深广,重点突出,浑然一体首先,教学内容庞杂,如果平铺直叙,必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总-分-总”的教学模式,即先作简明扼要的整体描述,再进行局部知识点的处理,最后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归纳,符合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提纲挈领,结构清晰,条理明确。其次,采用“星级教学模式”,因为是资格考试课程,所以要考虑到学生应试的需求。每个知识点都用“星级”表示其重要程度,三颗星属于重点掌握内容,两颗星次之,一颗星理解即可。还可以通过历年习题析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考核方式,同时考核大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二)教学方法灵活得当,教出趣味,活而有致,水乳交融教学理论是教师统摄课程的灵魂和追求的境界,案例是构筑理论大厦的建材。可以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引入大量的案例,为课堂注入时代的活水。讲授风格力求亲切自然、生动形象。例如在讲“隧道挖掘”的时候,可以用“制冷大王”顾雏军涉嫌挪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的案例,阐述“大股东从企业转移资产和利润到自己手中,侵占小股东权益的做法”就是一种隧道挖掘,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晦涩难懂的概念,更对上市公司的运营有了真切的体验。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将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相联。(三)教学手段应用先进,制作精美,形象直观,相得益彰教师可以适当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为提升教学效果增添色彩。课件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动静相宜,每一个细节都要经过用心处理,形象而有效的辅助教学内容,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比如在讲“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矛盾与均衡”时,可以采用一个“天秤”的素材,并制作“平衡摇摆”的动画,体现出各个利益相关者在既有矛盾的基础上,取得均衡的妥协效果。五、结束语每一节课都会有遗憾,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在教学之路上,教师应该怀揣赤诚之心,脚踏实地,构建磁力课堂,提升教学效果。参考文献:[1]陈宝生.高等教育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N].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2018.[2]Cortazzi M,Jin of learning:language classrooms in China[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169.[3]张楚廷.大学里,什么是一堂好课[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3-76.[4]张静华.本科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现状及其效果[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23):10-17.[5]王金龙,杨伶,何叔飞.传统价值观、课堂沉默行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9):89-95.[6]黄先政,张朋.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07):130-133.

文章来源:《财讯》 网址: http://www.caixunbjb.cn/qikandaodu/2021/0210/570.html



上一篇:数字化时代杂志传播新平台——以《体育画报》
下一篇:财经视野

财讯投稿 | 财讯编辑部| 财讯版面费 | 财讯论文发表 | 财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财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